江苏省“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”建设工作调研会在徐州、连云港召开
2017年3月23日、3月24日,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分别在徐州、连云港两地召开江苏省“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”建设工作调研会。
徐州的鼓楼、泉山、云龙、铜山等县区代表,连云港的连云、赣榆、海州、东海等县区代表,宿迁的泗洪、泗阳等县区代表,淮安的淮安区、盱眙等县区代表,盐城的盐都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县代表,根据本县区的教育科研实际,按照调研提纲对省级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的愿景、内涵、特征及建设内容;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建设需要的基本制度和保障;省、市、县(市、区)在建设过程中的角色与职责、协同共建的路径等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和讨论,形成了丰富的观点和意见。
在连云港市的调研会上,连云港臧雷副局长认为,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的模式、要素可以比喻成七颗珍珠、一根线。七个要素是:教育行政助推是其重要推力;规范有效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活动是其重要载体;优良的教科研生态环境是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;卓有成效的教科研成果是文化创新区的重要标志;教科研引领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实力与效力是其重要动力;广普性的教育科研文化自觉是其重要基础;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科研团队是其重要元素。一条主线是教育科研的价值认同。连云港市教科所孙朝仁所长认为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应具有导向、熏陶、凝聚功能,注重“人”、“规”、“体”的建设,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、相似的科研思维、创新性的行为方式,形成动力型的教育科研理念,服务型的教育科研定位,自觉型的教育科研文化,发展型的教育科研氛围,特色型的团队。有同志认为区域科研文化创新区建设可以采取“一票否决”、“以奖代补”、“项目扶持”、“省市区校四级层面考核”等制度。有同志认为教育科研文化创新区是一个系统工程,旨在成就教师、成长学生、发展学校的教育示范区、先导区,具有前瞻性、自觉性、濡染性、发展性、共生性。
|